淄博好家风 || 毕木:修身立德扬家风
发布时间 :  2020- 06- 22 16: 00 浏览次数 : 

淄西毕氏家风系列(一)毕木:修身立德扬家风

明清时期,在周村区王村镇出现了一个绵延600余年的官宦世家——淄西毕氏家族。毕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文学世家,也是齐鲁大地上的名门望族之一。家族注重家风家教,历代先祖修身齐家、立德树人,笃学、尚德的家风和勤政、廉洁的德名深刻影响着毕氏族人。明清两代,毕氏家族出了5位进士、12位举人,生员数百人,成就了“三世同升、四世一品”、“十七世诗礼门第、五百年孝友家风”的辉煌历史。

毕氏七世祖毕木(1537-1601),字子近,号舜石,晚年自号黄发翁,善书法、能诗文、重教育,著有《黄发翁集》,是毕氏文学第一人,也是毕氏家风形成的关键之人。明崇祯四年(1631),毕木以子自严贵追赠光禄大夫、太子太保、户部尚书。

建“投豆亭”修身自省

毕木非常重视德行修养,他在家中建“投豆亭”,内置一桌,上置二瓶,每做一件善事,向一瓶中投一黄豆,心中有一恶念,则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,以此检点身心、省身自律。

毕木育有八子,分别起名自耕、自耘、自慎、自严、自裕、自寅、自强、自肃。他对儿子寄予厚望,管束和教育也非常严格,在家祠中设置“责善薄”,用来记录诸子平时的学业、德行表现,给以奖惩,使诸子“痛自砥砺”。对犯了错的人,则在列祖列宗前“痛挞之,以儆效尤”。毕木教育儿子“居为良士、出为良臣”,在家要修身立德,外出做官要勤政廉洁。四子毕自严中进士后,毕木教育他:“祖宗积德,累世发祥,汝宜树自厚,不者,遗泽自此断矣”。毕自严赴任江南松江府推官时,毕木书赠三字箴言“清慎勤”,告诫其要做一个勤政有为的清官。

躬身垂范孝亲善友

毕木在屡试不第、弃学归农后,竭力侍奉双亲。父母生病,药必先尝,祈祷必虔,昼夜不离。父母去世后,他创立先祠,绘制父母像悬于先祠内,把自己的画像挂在一侧,像父母生前一样侍奉。兄弟分家立业时,毕木尊兄友弟,把较好的家产让与兄长,又将自己的部分家产分与弟弟,帮助其谋生。

毕木乐善好施,竭力周济乡党。遇到灾年荒月,庄里乡亲向毕木借粮借钱的契券达数百张,毕木将契券全部烧掉,并说“余愧无厚积以大庇天下饥寒也”。外地落难的人流浪到毕木家中,他都会妥善安置,给以衣食住所。

订立家训传扬家风

毕木十分注重儿子教育,他修葺旧居,建立“白业堂”,题写对联“积善修白业,读书养道心”,整肃家政,延师课子。为使诸子专心读书,他关闭家门、谢绝宾客到访,并经常亲自为诸子授课,检查批阅文章。由于精心培育,毕木的几个儿子都很成器,自严、自肃先后中进士,自寅考中举人,自严官至户部尚书,自肃官至辽东巡抚。

为使家风家教世代传承,毕木于明万历十三年(1585)创修《淄川毕氏世谱》时制定毕氏家训:守前谟,不居间,不放债,不攻煤井;愿后世,学吃亏,学认错,学好读书。教育子孙要遵从祖宗遗训,不居间取利、不放债凌贫、不挖煤井;要学吃亏认错、读书上进、光耀门庭。毕木制定二十六字家训,寄予了对后代、对家族的满怀期望和谆谆教诲,彰显了以德为先、立德树人、省身自律的优良传统,成为毕氏家风的核心内容。

延伸阅读

毕氏风俗礼仪

经过传承发展,毕氏形成了孝亲善友、乐善好施、立德树人、诗礼传家的独特家风。同时,也留下了很多绵延流长、影响深远的风俗礼仪,影响着毕氏后人。

制衣礼:明户部尚书毕自严登第入仕后,清正廉明、政绩卓著,多次受到皇帝的褒奖封赠。其母浩诰赠一品夫人,钦赐“风冠霞帔”。毕氏后人见贤思齐,逐渐形成子女成才、成名后为父母制作新衣的一种特殊礼仪,延续至今。

敬老礼:毕氏家族有“老人吃饭用大碗”的敬老礼仪。平日做饭,晚辈要单独为老人做好吃的,且用大碗给长辈盛饭,自己用小碗,体现长幼有序、尊老敬老。

祭品礼:毕氏族人视祭祀祖先为大事,每年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、春节,以及祖先的祭日,必率子孙共祭祖先。祭品除牲醴果蔬外,还有一道特色的供品—莲藕。毕氏族人用莲藕供奉祖先,有家族兴旺、蓬勃育生之意,又有阖家连心、藕节丝连之情,同时教育后代子孙要清白高洁、一尘不染。

(淄博市纪委监委)


上一篇:
下一篇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