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好家风 || 毕道远:“青袍尚书”美名传
发布时间 :  2020- 07- 21 15: 15 浏览次数 : 

淄西毕氏家风(三)毕道远:“青袍尚书”美名传

淄西毕氏家族居于现周村区王村镇,是明清时期齐鲁望族之一。家族注重家风家教,成就了“三世同升、四世一品”、“十七世诗礼门第、五百年孝友家风”的辉煌历史。毕道远是清朝末年家族的代表人物。

毕道远(1810——1889),字仲任,号东河。清道光辛丑年(1841)进士,历任翰林院庶吉士,山西乡试主考,礼部、户部、兵部左右侍郎,都察院左都御使,顺天乡试副主考,署兵部尚书、礼部尚书、武英殿总裁兼顺天府尹,赐紫禁城骑。为官四十六年,兢兢业业、清正廉明,政声誉满朝野,为清代明臣、一代廉吏。

革除流弊博政声

毕道远任山西乡试主考期间,一些人想方设法给他送礼,都被他严词拒绝,他不但不收考生丝毫礼物,反而把自己的俸禄全部补给贫穷考生,一扫科考场上的腐败风气。“毕太史进山西,只选才不收礼”的歌谣不胫而走。道光皇帝把载誉归来的毕道远擢为司经局洗马侍讲侍读学士,把培养太子的重任交给了他。

毕道远三任总督仓场期间,管理认真,不徇私情,不受属官贿赂,从而杜绝了多年积弊,霉粮不入仓、仓粮不霉变。由此,京中有歌曰:“毕公督仓场、不食发霉粮”。

体恤民情留美名

毕道远虽身居高位,但总能贴近百姓,谦恭对人。每次回祖籍探亲祭祖,他总是将其八人大轿留于济南或章丘城,不顾年事已高,百余里路骑毛驴而行,距村数里即下驴,蓝布衣、老布鞋,手拿旱烟袋,见父老彬彬有礼,毫无官态。

光绪年间,毕道远为建八支家祠事回万家村,因他不是在本村长大,人们多不认识他,这次听说他来了,便争相前来看看尚书大人的尊容。由于工地上人很多,许久未能辨认出来。后经人指点,方知那位身穿粗蓝布衣,吸着旱烟与工匠交谈者便是毕道远,人们方知尚书大人竟然如此俭朴。“青袍尚书”由此得名。

还有一次,他独自在村头散步。村边有个大崖头,下面一推车人招呼他帮助拉上车去。他立即放下烟袋,帮着把车拉了上来。后有人告知那推车人说,那帮你拉车的是毕尚书,推车人既惊恐又感动。后来就到处夸耀说:“毕尚书帮我拉小车了!”一时“尚书拉车”成为美谈。

廉以持己传家风

毕道远公正严明,从不枉徇私情。任国子监祭酒期间,老家有一位族弟做生员多年,乡试多次不第,便想借助毕道远的面子,与山东的主考官通融一下,中个举人。他向毕道远婉转表达想法,并递上自己的文章。毕道远笑笑未置可否。第二天,毕道远带族弟到了衙门,一一介绍与同僚相见。然后,不经意般拿出族弟的文章,递于同僚们说,我这里有一篇文章请各位欣赏指教。同僚们传看一遍,道远问,这样的文章可否中个举人?大家笑了笑,有人说,差点距离。道远问,差多少?差不上十万八千里吧?那族弟如坐针毡,羞愧而去,回家后发奋苦读,后来凭努力考取拔贡。

毕道远不仅为官清正,而且治家严谨,以俭朴著称,他身居高位四十余载,但家中既无尚书府第,亦无出租田地。其邵氏夫人随任在京三十余年,毕道远要求其“居官家若民家”,布衣荆钗,诸样家务事皆是自理,毫无官宦之家习气。其堂叔毕隆抚读书未仕,随其在京管事二十余载。及年老返乡时,毕道远之属吏有送银两盘缠者,毕隆抚为保道远清廉政声,分毫不受,归田清贫度日。毕道远在京一切日用全靠个人俸禄,其俭约之行,屡膺朝中赞誉。

(淄博市纪委监委)


上一篇:
下一篇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